光华法学


经济刑法

  • 违反部门规章能否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

    胡启忠;金朝榜;

    关于违反部门规章能否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的问题,司法解释、司法判决不尽一致,理论上也有严重分歧。根据部门规章与上位法内容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将部门规章划分为创制性部门规章和解释性部门规章。刑事司法中,对于违反创制性部门规章的行为不宜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对于违反解释性部门规章的行为则需分情况而定:如果解释性部门规章的制定具有合法性,属于对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化,而且符合刑法分则具体罪名中“国家规定”的要求,那么违反解释性部门规章的行为可以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否则不能。以类型思维审视理论与司法观点可以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规定的通知》和现有理论研究都存在一概而论之弊,现行司法对于部门规章未作区分:有的法院将违反创制性部门规章的行为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或者将违反解释性部门规章的行为认定为不违反国家规定。

    2025年01期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检视与重构——基于前置法规范表达体系的实证探究

    郑澳琪;熊谋林;

    《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立法法》也规定了有关犯罪与刑罚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补充、修改。既有文献围绕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扩张与司法解释的边界、《刑法》与其他法的关系、个罪裁判与运用有广泛探讨,诸多大案更是点燃了学界探讨违法性判断体系的激情。然而,《刑法》分则条文到底是如何贯彻和展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疑难到底是因刑事立法还是司法裁判而引起?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刑法》分则条文庖丁解牛,围绕规定、法律、法规、职责、义务、标准等诸多前置法规范表达构成的体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刑法》分则接近一半的条文或罪名设置了前置法规范,其表达主要集中在分则第二、三、六、九章;前置法规范表达呈现混、滥、杂、乱等特征,各章、节、条、款、项表达缺乏规则;罪名解释用语不规范,超越条文或相互混淆现象突出;《刑法》条文宣示性规范过多,而间接转授权性立法现象明显。本文认为,中国刑法应当从形式和实质上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统一立法用语和尺度,有关犯罪与刑罚的前置法规范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补充、修改。本研究有利于推动刑法学界进一步认识罪刑法定原则,丰富刑事法治的实质内容,为制定科学的刑法典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9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执法视域下平台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困”与“破”——以虎牙斗鱼合并案为例

    罗娟;邹镇阳;

    紧跟平台经济的发展步伐,大型数字平台的垄断愈加隐蔽,反垄断执法难度显著提高。虎牙斗鱼合并案作为首例平台经济领域被禁止的经营者集中案意义重大,以之为切入点探讨平台经营者集中审查的执法情境,可能带来学理上的重要发现。细析之,数据集中的分析视角单一、静态竞争分析框架的内生缺陷、行业特征因素的弱作用,使平台企业经营者集中审查在执法实践环节频频陷入困局。深究之,竞争效应与反竞争效应是主要致困因素。鉴于此,可以从市场竞争影响分析引入数据集中、细化综合审查要素以此减少依赖静态分析指标、分类审查融入平台企业行业特征与发展阶段因素等维度展开,为破解平台经营者集中审查的执法困局提供更为宏阔的视角,从而以反垄断规制之力助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2025年01期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电信诈骗

  • 为何沉默——基于布莱克法律运作理论的诈骗被害人报警意愿实证研究

    林镁钰;王慈;宋奕非;夏一巍;

    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根据布莱克法律运作理论,探究五个社会生活方面(分层、形态、组织、社会控制、文化)如何影响诈骗被害居民的报警意愿。研究结果发现,分层、社会控制和文化对报警意愿有着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非农户口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被害人普遍具有更高的报警意愿。而形态、组织与报警意愿的关系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此外研究还发现,五个社会生活方面可能并非平行地作用于报警意愿,社会生活方面中存在“分层→文化→报警意愿”中介机制。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可以弥补国内有关被害人报警意愿实证研究的空白,也可为相关策略措施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025年01期 8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诈骗被害的后续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

    谭钧文;许上;谭诗浩;

    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结合社会认知理论中公众概念体系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两个核心假设,探讨遭受诈骗对被害人的后续影响。研究发现,诈骗被害会导致被害人的社会信任感降低,出现“社会认知后果”;同时造成被害人的自评幸福感降低,出现“自我认知后果”。此外,社会信任感下降的影响在两年内逐渐消退,持续时间较短;而自评幸福感下降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虽然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但难以恢复。本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我国对于被害人后续影响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相关被害人援助服务的调整提供实证依据及政策建议。

    2025年01期 10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元化跨境电子数据取证的完善路径

    刘华;王浩民;

    现代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极具破坏性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电子数据作为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最佳证据,对于案件的侦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尽管我国刑事法律规范对跨境电子数据的取证方式和条件作出了较为明晰的规定,但现有的制度框架无法满足我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基于“数据储存地管辖模式”为主的电子数据跨境取证方式仍然存在取证过程难、跨境单边取证手段可能侵害被取证国的数据主权以及跨境电子取证司法协助矛盾突出的问题。我国可以从规范电子数据跨境取证过程、严格规制电子数据跨境单边取证方式以及简化电子数据取证刑事司法协助程序,来完善多元化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电子数据的取证制度。

    2025年01期 12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刑事程序

  • 被告人中心视野下刑事庭前会议实质化问题研究

    郭航;田漫;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增设了庭前会议程序,在十年改革发展中,庭前会议程序的运行效果与制度预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偏差,甚至出现了程序虚置现象。从理论要求而言,庭前会议程序应当发挥排除非法证据、防止法官预断、化解程序障碍的功能,但从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其又无法逾越强职权主义、全案移送主义和发现真实主义的三重制度障碍。要有效实现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必须确立以被告人为中心的庭前会议实质化发展范式,确立以被告人为中心的改革取向,创设回应型的司法运行范式,坚持正当程序的诉讼理念。在具体完善措施上,宜确立以被告人参与权为中心的程序运行方式,创设以排除法官预断为目标的二元审理模式、构建以有利于被告人为标准的效力确认机制,如此才能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2025年01期 13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认罪认罚案件听取意见同步录音录像机制之完善——从检察视角展开

    张恒;

    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听取意见同步录音录像规定》对解决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真实性难题,提高认罪认罚案件办理质效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听取意见程序受到证明标准的根本性制约以及录制内容不规范等原因,同步录音录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通过优化量刑协商程序、适度调整裁量权等方式予以完善,进一步实现其功能价值。

    2025年01期 159-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问题实证研究——基于G市法院的样本

    张欢;陈成;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践中,被告人上诉的行为引发了理论争议和实践处理的冲突,有观点主张对被告人的上诉权进行限制。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存在弊端以及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配套措施缺位的情况下,一审程序和一审裁判的正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不宜对被告人的上诉权进行限制。对2018年以来G市法院审理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证分析表明,赋予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不必然牺牲效率价值,认罪认罚案件二审程序纠错和救济功能并未虚置。为保障一审判决的权威性和安定性,检察机关应在抗诉问题上适度谦抑。

    2025年01期 17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比较法与海外法学

  • 科学证据采信规则适用探讨——基于中美刑事诉讼程序的比较视角

    安琪;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证据法领域的不断渗透,刑事法庭上的科学证据也在辅助法官作出关键事实认定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减少科学证据的错误适用,美国刑事司法经历了从“普遍适用”到“全面审查”规则的演进过程,参考标准逐步走向精细化与全面化,强化了事实裁判者在认定科学证据可采信时的自由裁量权,形成了以实质审查为主的法庭理性怀疑主义。相较之下,在我国现行的“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双轨制下,法庭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呈现形式审查为主的“遵从模式”特征,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实现当事人质权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我国未来改革应在厘清科学证据实为推理归纳的前提之认知下,形成放宽资格审查要件、强化实质审查内容的科学证据采信规则,并将专家辅助人的庭审功能作适度延伸,增加其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利内容,以平衡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使法庭在审查科学证据时更为审慎和全面。

    2025年01期 18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简介

    <正>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是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前身院校之一的正阳法商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重庆朝阳学院,1949年更名为私立重庆正阳法商学院。当时的院长、院董事长均为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兼职,副院长由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次长、“最高法院”院长夏勤担任。同样为西南财经大学前身院校之一的,创建于1946年8月的相辉文法学院也设有法律专业。1987年5月,在原学校基础部经济法教研室和人口研究所基础上组建法学系,开设经济法专业和人口学专业。1992年,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系在企业管理专业下招收经济法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法学系本科经济法专业调整为法学专业;2001年10月,组建法学院。

    2025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寄语

    高晋康;

    <正>《光华法学》是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老师和研究生共同编辑的出版物。在世界上,法科学生编辑高水平的学术出版物不乏其例,饮誉全球并成为世界法学研究水平代表的《哈佛法律评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就这些出版物为法学研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言,它们至少是世界法律学说与法律制度发展历史的一个见证。在各种数据与现实面前,人们已经相信法科学生完全有能力办好一份学术出版物。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经过二十年的开拓与发展,或许也应该有一份法科学生自己编辑的出版物。由于各种原因,创办《光华法学》这项工作是难能可贵的。

    2025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者按

    罗维鹏;熊谋林;

    <正>随着新时代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法学领域的研究在本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前提下持续发展。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影响使得法律社会中的检视与新问题日益增长,停留于原有的研究方向将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内国际的复杂环境均成为法学领域发展的指向标。在确保本土资源得以发挥基本效益的基础上,应放眼于世界的多样性变化。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让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法治建设的深化彼此契合,成为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目标。

    2025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卷首语

    <正>自英伦以利器叩开中国大门以来,泱泱大国竟为列强争相鱼肉,令人黯然神伤。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上下求索,从救亡图存到求富求强,“革命”、“改革”与“社会转型”简约为中国近代的符号。民族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华夏复兴的道路,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迎来了中国空前的繁荣。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理念与法治精神的传播,社会、政治与经济所取得的进步更今非昔比;这为中国法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挑战更甚。公平与效率、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公民、本土与国际化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急需更多的志士努力以解决此中冲突、争端。中国正重新赢得世界尊重,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激荡编织成当下的语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场域,也是我国学术繁荣的契机。因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注定会为知识积累作出贡献,并由此推动法学理论的进步。

    2025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